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
呂偉濤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
張進 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學會非遺工作委員會委員
比咖啡拉花更厲害的——當然是斗茶!
在熱播劇《夢華錄》中,女主角趙盼兒的“斗茶”技藝,著實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。出于對精致化、藝術(shù)化的追求,宋代“斗茶”中出現(xiàn)了一種難度更大的“茶百戲”——即在茶湯上面描繪圖案或文字,如同西方的“咖啡拉花”。劇中的趙盼兒正是靠著這套出神入化的技藝,贏得了“斗茶”的勝利。
事實上,若是仔細考究,“茶百戲”和“咖啡拉花”仍有區(qū)別。中國傳統(tǒng)的“茶百戲”僅用清水注入和攪動等方法,使茶湯幻變圖案?!翱Х壤ā眲t是在咖啡中加入牛奶,疊加成不同顏色的樣式。在內(nèi)容上,“茶百戲”則包括禽獸、蟲魚、花草、詩詞等樣式,這也比“咖啡拉花”豐富許多。
2017年,“茶百戲”還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“茶百戲”傳承人家章志峰先生精于此道,他能在數(shù)分鐘內(nèi)完成“用清水在茶上作畫”,畫面最多可維持一刻鐘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“茶百戲”的茶湯并不太適合品飲,更多的只是作為觀賞之用。當然,這也是“斗茶”的妙處所在。
比咖啡拉花歷史悠久——還是斗茶!
一般認為,“斗茶”起源于唐代。關(guān)于“斗茶”的流行,有傳說是受唐玄宗寵妃梅妃的影響。這位出場于楊貴妃之前的妃子極受唐玄宗寵愛,據(jù)說她原名江采萍,是福建莆田人。在傳奇小說《梅妃傳》里,記載了一次她與唐玄宗斗茶的經(jīng)歷:
唐玄宗和梅妃比賽煮茶,唐玄宗對兄弟們開玩笑說:“這是個梅精啊。吹白玉笛,跳'驚鴻舞’,讓在座的人都贊美?,F(xiàn)在比賽煮茶又贏我?!泵峰卮鹫f:“這種小游戲,我不小心勝了陛下。要是調(diào)和四海,統(tǒng)率萬邦,皇上自有法度,像我這樣的小女子怎么能跟您比勝負呢?”唐玄宗聽了十分高興。
由此可見,梅妃也是一位像趙盼兒一樣的“斗茶”高手。關(guān)于梅妃的記載多見于地方志中,其人存在與否也受到質(zhì)疑,但梅妃的故事卻是追溯“斗茶”起源地的一把“鑰匙”。
據(jù)考證,“斗茶”應(yīng)該起源于以生產(chǎn)貢茶聞名的唐代建州(今福建建陽一帶)茶鄉(xiāng),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,當?shù)夭柁r(nóng)、茶客們比評新茶優(yōu)劣的一種行為。唐代叫“茗戰(zhàn)”,宋代稱“斗茶”,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。
“斗茶”重在“斗”,一個“斗”字,給“茶”增添了賽事色彩。如同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,有茶的地方,便是茶界江湖。當不同派別聚在一起,品鑒茶葉的好壞優(yōu)劣時,“斗茶”就產(chǎn)生了。歷史上的宋代,確實盛行著“斗茶”之風。從帝王到文士,從禪僧到民間,在社會各個階層盛極一時。
“斗茶”的興起,在很大程度上與宋代飲茶方式的改變有關(guān)。唐代的品飲方法以“煎茶”為主流,“煎茶”也叫“煮茶”,就是將茶葉碾成粉末后,直接傾入沸水之中,煮制成茶湯;而宋代的品飲方法以“點茶”為主流,即將碾碎的茶葉粉末先放在茶碗里,再注入沸水,然后調(diào)制成茶湯。因為“點茶”程序較多,技藝性強,趣味性更濃,所以也就有“斗”的內(nèi)容。
“斗茶”前世:貢茶
北宋初期,朝廷將皇家茶場設(shè)置在福建建安北苑,主要生產(chǎn)餅狀的“團茶”。這種茶類似現(xiàn)在的普洱茶餅,但制作起來要復雜得多,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藝。茶餅上還印制有龍鳳圖案,故又名“龍團”“鳳餅”。在向朝廷進貢時,需用金色口袋封裝。這種茶專供皇室享用,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品飲,北宋著名文臣歐陽修為官二十年,才有幸四人分得一餅“龍團”。
“團茶”有大小之分,如“龍團”茶可分為“大龍團”和“小龍團”?!按簖垐F”初創(chuàng)人為丁謂,曾在北苑督造貢茶。而其后的蔡襄在督造貢茶時,又在“大龍團”的基礎(chǔ)上改造成“小龍團”?!按簖垐F”原本已是一斤八餅,“小龍團”卻是一斤二十餅。丁謂、蔡襄的目的是“爭相寵加”,結(jié)果前者終于官至為丞相、封晉國公,后者升為翰林學士(皇帝身邊的高級文臣)、三司使(宋代中央最高財政長官)。于是,不少人開始四處尋找新茶,甚至掠取名茶進貢,目的就是為了升官發(fā)財。
當時有一位管理漕運的官員叫鄭可簡,他創(chuàng)制了一種叫“銀絲水芽”的團茶。此茶乃是將茶枝上新長出的嫩芽葉尖采下,經(jīng)蒸熟后剝?nèi)ネ馊~,只留取芽心一縷,再用珍貴器皿盛裝清泉水浸泡,所得芽心光明瑩潔,一根根像銀線絲一樣,然后把它們做成方寸大小的團茶。這種團茶色白如雪,故名“龍園勝雪”。
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寵幸,官位升至福建路轉(zhuǎn)運使(福建地區(qū)最高行政長官),專營北苑茶事。以后鄭可簡又命他侄子鄭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,得到一種叫“朱草”的名茶,鄭可簡則令自己兒子鄭待問去進京貢獻。鄭待問果然也因貢茶有功而得官。當時有人譏諷說:“父貴因茶白,兒榮為草朱。”鄭待問得官榮歸故里時,大辦宴席,親姻畢集,熱鬧慶賀。鄭可簡得意地說:“一門僥幸。”他侄子鄭千里,因“朱草”被奪,憤憤不平,即對一句:“千里埋怨?!?/p>
貢茶的出現(xiàn),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名茶的開發(fā)和茶葉采制技術(shù)的提高,更促進了“斗茶”活動的傳播。蔡襄在《茶錄》中就談到:“斗茶”之風最先在唐代名茶、南唐貢茶產(chǎn)地建安興起,用“斗”出的最佳名品作為貢茶。所以說,“斗茶”是在貢茶興起后才流行開來的。
在福建建安,有名的“北苑官焙”,即生產(chǎn)“龍團”“鳳餅”等“名牌產(chǎn)品”的皇家茶場就在這里。同時,這里還有大量的“私焙”,也就是民辦茶場,總數(shù)多達一千多家。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時節(jié),茶農(nóng)們競相比試各自的新茶,評優(yōu)論劣、爭新斗奇。于是,“斗茶”之風格外興盛。
斗茶情結(jié):舉國上下都愛“斗”
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、文學家范仲淹曾寫過一首《斗茶歌》,記述了當時浙江湖州一帶氣候驟然變冷,而福建建安一帶氣候溫暖,因此便代替了湖州成為貢茶產(chǎn)地的史實。福建當?shù)毓賳T為選出最好的茶葉上貢給皇室,以求加官進爵,便在產(chǎn)茶的春季舉行評茶會,即“斗茶會”。茶農(nóng)們便精心采摘,細挑精選,選出最上乘的茶芽做成“團茶”以作“斗茶”之用??梢姰敃r的“斗茶”,由于得到朝廷的贊許,因此舉國上下,從富豪權(quán)貴、文人雅士,直到市井百姓,都以此為樂。
還有一位叫唐庚的詩人,他曾經(jīng)被貶官到福建,但他并未心情憂郁,仍興致盎然地參加“斗茶”,甚至寫下了一篇《斗茶記》。這篇文章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,文中提出的關(guān)于品茶用水高下優(yōu)劣的觀點,為后世所看重。
對“斗茶”之興更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,還有皇家的提倡。因為宋代的皇帝皆有飲茶之好,如宋太祖趙匡胤飲茶成癖,可稱為是開辟宮廷茶飲新時期的人物。在眾多皇帝中,宋徽宗趙佶可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“茶皇帝”,貴為天子,又極有雅致品位。他不但自己迷戀飲茶,還著作《大觀茶論》,這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唯一一位對飲茶著書立說之人。該書寫成于大觀年間(1107—1110),詳細介紹了茶從生產(chǎn)、采摘、制作、儲藏、茶具、品茗方式等過程,并有不少關(guān)于“斗茶”的記錄。
斗茶大賽:天時地利與人和
“斗茶”要比技藝,比茶具,富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挑戰(zhàn)性。參加“斗茶”的人,要各自獻出所擁有的名茶,輪流品嘗,以決勝負。比賽內(nèi)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、茶湯香醇度,以及茶具的優(yōu)劣、煮水火候的把控等,“斗茶”要經(jīng)過集體品評,以俱備上乘者為勝。又因為“斗茶先斗色”,而茶色貴白,故以黑瓷茶盞最為要用,能使黑白對比分明。
“斗茶”一般定在清明節(jié)期間,因為此時新茶剛制作上市,最適合參“斗”評比。在“斗茶”時,愛好飲茶的參賽者們帶著茶具和自制的新茶,一般他們都自由組合,多則十幾人一組,少則三五人。而每逢此時,便有很多街坊鄰舍前去看熱鬧。若是在茶葉交易場所,則有更多的在場選購茶葉的顧客。如果斗勝的茶,則會以高價搶購一空。
“斗茶”的場所,一般是街市或是茶館、茶葉店等地。如果是茶館、茶葉店,則其后必有便于煮茶的廚房,而“斗茶”則在寬闊明亮的大廳。平時,一些街坊們愛好幾個人小聚,談茶道聊家常,也有說斗茶就斗茶的。如果有些愛茶之人,家有雅潔的屋子或古舊庭院,便經(jīng)常會邀上三五好友,“斗茶”品茗。
宋代的人們更注重對精神方面的追求,文人墨客皆喜愛以茶會友,而普通百姓也以“斗茶”為樂。宋代畫家劉松年的一幅作品中,就描繪到了民間的“斗茶”場景,這幅圖叫做《茗園賭市圖》。在這幅畫當中能看到有男女老少、各色人等,每個人身上的表情都是不一樣的,但他們的眼神都在關(guān)注“斗茶”,把當時民間“斗茶”的情景描繪的生動形象。
(宋 茗園賭市圖)
“斗茶”勝了有什么用呢?勝者的茶可作御茶進貢,借此提高其茶品牌的知名度。而且由于“斗茶”勝出者的知名度大增,會引起皇帝的注意,進而升官進爵。不過,《夢華錄》中趙盼兒倒是沒有那么“遠大”的追求,她的想法可能很簡單,“斗茶”勝了便可以在京城站穩(wěn)腳跟,然后把茶坊生意做大做強。
“斗茶”對日本和韓國的飲茶也產(chǎn)生了重要的影響,特別是日本。據(jù)《吃茶往來》記載:日本“斗茶”之始,以辨別本茶和非茶為主,這可能是受宋代“斗茶”中辨別北苑貢茶和其他茶區(qū)別的影響。當時,日本“斗茶”有十種方法,贏者可以得到中國產(chǎn)的“文房四寶”。
又據(jù)日本《元亨釋書》載:延德三年(1491),還進行過“四種十服法”的“斗茶”。就是在“斗茶”前先有三種茶讓“斗茶”者品嘗一下,以后在十次品嘗“斗茶”過程中反復出現(xiàn),而第四種茶只出現(xiàn)一次,最后看誰能分辨清楚。這種方法與中國的“斗茶”相比,更有情趣,也更加復雜化,對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。
斗茶的消失
不過,由于“團茶”制作工藝繁瑣復雜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而“斗茶”也成為各個階層花費重金互相攀比的活動。這在經(jīng)濟較為繁榮、社會較為開放的宋代尚能流行,但到了動蕩的元代,便有所減弱。至明朝建立,這種花里胡哨的茶事活動,顯然是放牛娃出身、做過和尚、還當過乞丐的朱元璋看不過眼的。洪武二十四年(1391),朱元璋下旨:“罷造龍團,惟采芽茶以進?!本褪钦f以后不準進貢“團茶”,只進貢芽頭制作的“散茶”。另外,他還撤銷了福建的北苑貢茶苑,不再設(shè)置皇家茶場。
朱元璋“廢團興散”后,“團茶”的制作和“斗茶”之風逐漸衰落,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。
相較而言,“散茶”的采制與沖泡方法都簡便許多。除去了繁雜的工藝和程式,飲茶開始追求本真自然的茶之味。在沸水的沖泡下,完整的芽茶逐漸舒展開來,嗅覺與味蕾瞬間被四溢的茶香所裹挾,雖沒有“斗茶”的趣味,卻給人以最純樸自然的美之享受。
歡迎掃碼關(guān)注深i科普!
我們將定期推出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