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田間生長的“中飼苧1號”(左)和青葉苧麻。劉頭明供圖
本報訊(記者李晨)近日,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聯(lián)合有關單位開展野生和栽培苧麻基因組比較及群體進化分析,首次系統(tǒng)揭示了苧麻馴化過程中基因組的演化特點,并發(fā)現(xiàn)了多個纖維生長相關基因的馴化選擇印跡。相關研究結果發(fā)表于《植物雜志》。
苧麻是我國特有的纖維作物,已有數(shù)千年的種植歷史。近年來,在我國南方地區(qū),苧麻被用作優(yōu)質飼草。但苧麻纖維含量高,會顯著影響飼草加工效率和動物采食意愿。因此,解析苧麻纖維形成機制,對于定向選育高纖維纖用苧麻或低纖維飼用苧麻,均具有重要意義。
分類學、遺傳學等研究表明栽培苧麻是從野生苧麻馴化而來,但野生苧麻纖維產量并不高??梢姡谠耘嗥r麻馴化過程中,纖維發(fā)育相關基因受到了重點選擇。然而,有關栽培苧麻的馴化分子機制一直未被闡明。
研究人員測序組裝了野生種“青葉苧麻”和栽培種“中飼苧1號”基因組,得到兩個高質量的基因組圖譜。通過序列比較發(fā)現(xiàn),兩個基因組存在大量序列變異。他們進一步對14個野生苧麻種質和46個栽培種進行重測序,并構建了苧麻的基因組變異圖譜。通過野生和栽培種苧麻基因組組裝和比較,結合群體變異組分析,科研人員發(fā)現(xiàn)了多個與纖維產量相關的基因組片段具有清晰的馴化選擇印跡。
相關論文信息:https://doi.org/10.1111/tpj.15346
《中國科學報》 (2021-06-04 第4版 綜合)